幽门螺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是唯一一种可长期存活在胃部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与正常人群相比可增加4-6倍左右,一旦感染,感染者很难通过产生抗体实现Hp的自身清除。很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不仅会引发胃癌,甚至与肠癌的引发也有密切的关系。
2021年一项对超过 32 万名参与者的荟萃分析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之间存在独立关联,很可能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首次证实幽门螺杆菌促进结直肠癌发生
2023年4月,一项由慕尼黑工业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卫生学研究团队发表在《GUT》的研究成果,首次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癌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揭示了幽门螺杆菌推动肠癌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

研究团队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了实验小鼠的胃部。这些小鼠有一部分携带了结直肠癌常见的驱动基因,容易形成早期肿瘤。比起未感染的小鼠,这些小鼠在接种幽门螺杆菌后,结肠部位的癌症发展呈现出3个特点:
1.感染加快了肿瘤的发展;
2.形成的肿瘤数量更多;
3.肿瘤的体积也更大。
2024年3月,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一篇研究通过大队列人群分析数据验证了幽门螺杆菌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关性,并指出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和相关死亡率。该研究纳入812736名接受幽门螺杆菌检测的美国退伍军人进行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在长达15年的随访中,与接受治疗的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相比,未经治疗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出23%和40%。该研究揭示了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在预防结直肠癌方面的重要性。
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年轻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幽门螺杆菌在国内的感染发生率很高,据报道其阳性率为63.4%。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为50-70%,其中有活动性病变者可达90%以上;胃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为60-80%,十二直肠溃疡患者中的检出率可达70-100%。
幽门螺杆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菌群会因为人体的健康、饮食结构、居住地、性别、年龄、情绪等情况的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幽门螺杆菌的出现,也会对肠道菌群的健康产生影响,幽门螺杆菌的出现会导致肠道菌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降低,还会对有益菌造成影响。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影响不仅限于胃肠道疾病,还包括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的肥胖、糖尿病、IBD、过敏性疾病,以及心血管、肝胆、皮肤、肾脏、自身免疫、神经和精神疾病。这可能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因为据报道这种病原体影响宿主微生物群的几种机制。宿主免疫反应的调节、细胞信号的操纵、上皮细胞极性的损害和胃酸的改变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期间导致肠道菌群改变的主要机制。
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何症状?
许多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他们可能在例行体检或因为其他原因接受胃部检查时才发现感染。但是,不论是否有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都会对胃内壁造成损伤。这种损伤是逐渐加重的,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引发如下症状:
胃灼热:患者可能会感到胃酸倒流到食管,造成一种烧灼感,即俗称的“烧心”。打嗝和腹胀:由于胃内环境的改变,患者可能会频繁地打嗝,并感到腹胀不适。腹泻或便秘:感染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等肠道问题。上腹部或中腹部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可能会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并在进食后加剧。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中,大概有20%会患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症状,且由于感染后代谢能力有所下降,还可能引起一些并发症,如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容易瘀伤)、维生素B12缺乏症。若不加以治疗,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增加胃癌、直肠癌、直肠癌等消化器官癌变的风险。
202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提到,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应坚持“个体化评估和处理”原则。
调节肠道菌群的干预手段
适当补充益生菌
研究表明,益生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利影响是通过各种机制实现的,如加强肠道粘膜屏障、消除病原体、增强宿主免疫系统和改变微生物组。一些益生菌物种对侵入性病原体具有拮抗作用,然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确凿的证据表明,益生菌主要能够减少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益生菌补充剂可能通过调节宿主的异黄酮、脂肪和能量代谢,以及减少发展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炎症和结肠直肠癌的风险而产生有利影响。
(图|研究补充益生菌辅助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的研究概述)
(图|益生菌菌株、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益生菌菌株可以通过产生细菌素、苷元、过氧化氢、生物表面活性剂、乳酸和SCFAs直接消除幽门螺杆菌细胞。益生菌可以通过刺激粘液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产生来保持肠道屏障的活性。某些益生菌通过增加AMPs、肽聚糖水解酶和外多糖的浓度来保持肠道微生物群的固有结构。此外,一些益生菌调节宿主的炎症反应,防止慢性炎症的发展)
爱生生命以肠道微生态为切入点,经过大量的研究,以数据结论为支撑,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为人们在健康长寿、疾病干预、抗衰老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爱生生命抗幽门螺旋杆菌功能长寿菌株A21358荣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名称:一株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戊糖片球菌A21358及其应用,专利号:ZL 2022 1 1714483.2)。本发明所述戊糖片球菌A21358对幽门螺杆菌的共聚集作用和抑制作用,可有效降低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活力以及对AGS细胞黏附率的作用,同时对胃肠液的耐受能力强。应用方面,该专利菌株可作为益生菌原料添加到食品、功能性食品、微生态产品或发酵制品中,也可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等,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餐具合理杀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菌传播。
非必要不使用抗生素:滥用或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破坏肠内菌群平衡,使幽门螺杆菌等致病菌易于感染。
注重饮食健康: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垃圾食品等,避免吃生肉、腌制品等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食品。
注重休息和锻炼:保持足够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感染疾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慢性胃肠道疾病、胃癌等高危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1.Shah SC, Camargo MC, Lamm M, et al. Impac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reatment on colorectal cancer in a large, nationwide cohort.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24 Mar 1:JCO-23.2.Zuo Y, Jing Z, Bie M,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edicine. 2020 Sep 11;99(37):e21832.3、Butt J, Varga MG, Blot WJ, et al. Serologic respons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protein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mong diverse popu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stroenterology. 2019 Jan 1;156(1):175-86.4.Boyuk B, Ozgur A, Atalay H,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oexisting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neoplasms. Gastroenterology Review/Przegląd Gastroenterologiczny. 2019 Jul 5;14(2):133-9.5.李世通, 杨兵, 幽门螺杆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现状[J]. 临床医药实践, 2016,25(1):53-55Ali Nabavi-Rad, Amir Sadeghi, Hamid Asadzadeh Aghdaei, Abbas Yadegar, Sinéad Marian Smith & Mohammad Reza Zali (2022)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gut microbiota structure in Helicobacter pylori management, Gut Microbes, 14:1, 2108655,DOI: 10.1080/19490976.2022.2108655高珂,胡新俊,杨景云,王金梁.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肠道菌群影响及其与胃部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08):963-968+973.DOI:10.13381/j.cnki.cjm.2022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