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研究发展新趋势:长寿菌群移植重塑健康年轻态

时间:2024-04-29
来源:爱生生命
分享:

近年来,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医疗技术,通过将特定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对肠内肠外疾病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FMT是重建肠道菌群的核心手段,疗效突出、安全性高,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场景。

图|网络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体肠道内有约1600种菌群,它们可分为有益菌(共生菌群)、中性菌(条件致病菌)、有害菌(致病菌)三类。有益菌(共生菌群)主要是各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促进钙铁等微量元素吸收、调节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并与有害菌制衡,改善肠道微环境、帮助肠道微生态维持平衡。研究发现体魄强健的人肠道内有益菌的比例达到70%,普通人只有25%。便秘人群减少到15%,而癌症患者肠道内的益生菌的比例只有10%。中性菌(条件致病菌群)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在正常状态下对身体无危害,但繁殖过度后则会引发许多健康问题。有害菌(致病菌群)是指对身体产生危害的细菌,一旦大量生长,会产生有害物质、影响机体免疫力、引发腹胀腹泻、肠炎甚至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图|网络




肠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和宿主及外部环境建立起动态的生态平衡,一旦肠道菌群紊乱,就会引发宿主多种功能丧失,如屏障功能丧失,炎症和免疫功能丧失等,从而诱发疾病。
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会产生一些神经活性代谢物,如神经递质或其前体,比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均可由肠道菌群产生。肠道微生态如果紊乱,可能会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异常,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自闭症、焦虑症、抑郁症、渐冻症等。基于这些研究,肠道微生物成为解开人类生命健康之谜的一把新钥匙,FMT也将成为人类实现健康长寿的一种新途径。




FMI的起源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经过处理的粪便又被称为金汁、黄龙汤、人中黄、粪清、还元水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这便是肠道菌群移植技术的最初形态。在1600年以前,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饮粪汁一升,即活”[1],开创了粪菌移植的先河。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亦有记载使用粪水或发酵粪便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等20余种疾病[2]。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就记载:浊阴出下窍,宜其足以制阳亢,而心则火之主也,故独入之。在当时没有先进精确的硬件设施与条件,古人用其智慧与胆识创下了这从零到一的突破,为后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材料。


图|网络



1958年,美国医生Eiseman用健康人的粪便灌肠成功治疗了4例严重的伪膜性肠炎患者。自此之后,西方现代医学正式利用粪菌治病,FMT的命名由此得来。但由于其技术原始,从卫生性和安全性方面并未得到学界认可,直至2013年FMT经技术改良后才正式被FDA承认,列入美国医学指南用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治疗。


截至目前,美国临床试验注册机构www.clinicaltrials.gov网站共注册有超过470项关于肠道FMT的临床试验,排除已经终止、状态不明确以及暂停时间较长的临床试验研究项目,共有317项临床试验可纳入分析,包括19项关于肠易激综合症(IBS)、86项关于炎症性肠病(IBD)、25项关于艰难梭菌感染(CDI)的临床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FMT已被我国《生物医学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归为中低风险生物医学新技术,在重建新的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微生态,实现肠道及肠外疾病的治疗、康复方面已经得到科学界与医学界的普遍认可。2022年,《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出版,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多个地区已把肠菌移植列入医保收费目录。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的通知》,肠菌移植被列入了医疗新增项目,标志着肠菌移植这一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管理更加规范,将全面促进肠菌移植的相关研发和转化,有效推动了肠道微生态领域的发展,为肠菌移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图|肠菌移植相关政策和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调查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人数已达1.41亿人,是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家。肠菌移植技术为慢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结合肠道微生物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发,将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诊疗新技术,在微生物治疗领域中备受推崇。尤其在生命科学这一前沿领域,肠道微生态研究与产研转化俨然成为了国际巨头们在科技领域“军备竞赛”的重要赛场。

作为以肠道菌群切入长寿赛道的一匹“黑马”,爱生生命凭借着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技术先发优势,成功在这场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2023年4月,爱生生命以第一作者单位在国际著名科研期刊《Nature Aging》发表学术成果《百岁老人之长寿表征为年轻化的肠道菌群》,解开了人类长寿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奥秘,对于国际长寿科学研究与长寿(微生态)产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打开了长寿科技产品服务研发新思路。2024年2月,由爱生生命投资建设的全国首家长寿菌群移植中心揭牌启用,菌群移植技术在长寿科技领域正式应用落地。


图|2月1日,爱生生命长寿菌群移植中心正式揭牌启用


图|爱生生长寿菌群移植流程


目前,爱生生命已在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搭建了集研发、转化、生产、销售、云平台管理于一体的长寿产业生态闭环,拥有数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市场化自主研发产品及服务,包括“LMT-长寿健康人源菌群移植”、“肠道健康评估与疾病早筛”、“功效性定制肠道微生态产品”等,致力于通过长寿科技来解决人类疾病干预、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问题。



其中,“LMT-长寿健康人源菌群移植”便是依托爱生生命独有的长寿大数据和长寿菌群库,结合FMT与AI技术,通过智能化配对实现供-受体精准配型,精准补充功能确定的百岁老人长寿源菌株,促进具长寿特征的年轻化菌群内核形成,让用户获得与长寿地区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更接近、功能更优越的菌群生态结构,从而促进健康长寿。与FMT不同的是,LMT的目的并非治疗某一种疾病,而是通过让用户的肠道菌群与健康长寿人群更接近,降低衰老进程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实现疾病防控关口的前移,达到健康、延缓衰老及疾病干预的目的。


近日,爱生生命与前海人寿南宁医院强强联手共建抗衰老门诊,开设肠道菌群移植项目这是广西乃至国内首个应用肠道菌群移植技术的抗衰老门诊,也是爱生生命长寿科技在临床医学转化应用中的一个缩影。接下来,爱生生命将会加快长寿产业生态布局,不断拓展产业融合边界,形成长寿科技与医疗、康养、保险、商业等多种产业生态有机结合,为实现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促进人类健康长寿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图|爱生生命与前海人寿南宁医院共建抗老门诊,已对外开





参考文献:

[1]葛洪(东晋).中华医典,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

[2]李时珍(明).本草纲目,(人部第五十二卷).